编者按:这是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从武汉发回给中国青年报的日记,记录了一线真实的工作状态。由于穿着防护服,为了节省说话的氧耗,他们用手势相互鼓励。身在救治危重病人前线,他们心中的一个信念是“军令如山,同舟共济”。
“我来保卫祖国,他来保卫家”
2月9日,武汉,晴
现在是晚上9点,一天没有带手机,回来微信消息提醒已经是“99+”,和组织、家人、爱人、朋友、亲人报个平安。
因为今天接触了病人,所以自觉在房间内做自我隔离,从窗户向外看,武汉很美,但是它病了,需要我们的救护来恢复活力,我们就像是一剂来自北京的“活力苏”。
过年时看到疫情发展,我和男友说,“照这样,我们可能会去一线,如果我去的话……”“那家里放心交给我!”他没有任何迟疑地接过这一句。当时总有人要给我介绍医生当男朋友,我还常开玩笑拒绝说,“都在临床忙得没个头儿,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万万没想到,最终还是“落在了一个中医手里”,也没想到还没落稳就解开了谜底:“我来保卫祖国,他来保卫家。”
真正收到赴湖北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从我妈手里骗回身份证,因为预计2月2日的婚期被疫情影响改了到2月8日,结果出发的日期定在2月7日。结果一通电话打回家,我妈出奇地平静。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老两口从顺义开车近一个小时到医院给我送身份证。我不敢看爸爸,因为2月7日,正月十四,是爸爸的生日。
临行前,我给爸爸发了祝他生日快乐的微信,起飞前,收到爸爸的回复:“为国为民驰援武汉,是送给老爸最好的生日礼物。”
放下行李就开始了培训。从疫情状况到工作细节,穿脱隔离衣更是人人必须考核通过。乔杰院长不断向我们强调,这一次全国联合作战抗击疫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军令如山,二是同舟共济。
是的,我们现在就是武汉人民中的一员,必须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打赢这场战役。
今天,终于能加入一线战斗,我们小组每个队友都紧张又跃跃欲试。在老队员和王老师的监督下,我们按照标准做好防护,因为病人数量还不算太多,我们组第二批进入5名队员,两名留守备战。考虑我是院里第二批接受过培训过的队员,有更多的经验和心理准备,我主动申请参与战斗,并主动申请护理危重病人,和我的搭档李思齐共同协作,保证所有护理项目共同进退,既能互相帮助又能互相警示。
为了避免出现憋气不适,我们俩与上一组交接完病人后先明确每个病人的护理要点和主要诉求,减少不必要的反复进出病房,避免浪费体力也避免增加感染风险同时降低物资消耗。
患者们也非常认可并配合我们的工作。为他们上呼吸机,扎套管针,倒尿,有时还需要搀扶患者如厕,这些在临床上的日常工作在防护服的低氧环境和多层手套的阻碍下让我们好像手脚不够灵活的护理新手,也真正体会到武汉医护的艰辛。眼镜加上护目镜起雾让我们看彼此都需要更加仔细,更别提进行些精细的护理操作,现在真正到了检验临床工作技能的时刻,从接班到交班4个小时完成工作,我们没有辜负医院多年的培养。
未来的日子还有许多硬仗要打,但是就像葛队说的,“三院人,到哪儿都不怂”。我们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和全国人民一起打好这一仗!
作者: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普通外科护士霍天依
由于缺氧和疲劳,我们用手势相互问候
2月10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各个科室抽调护理骨干,派出百人护理团队支援同济医院中法新院区。护理部王泠主任亲自分组,以确保每组护理人力均衡,保证重症患者的救治质量。每组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带队工作。我带领着16名来自内科、外科、儿科、重症医学科的护士进入了隔离病区。
此时,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我们是无所畏惧的战士,倾尽所能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而作为组长,我不仅要完成一线护理工作,还要合理安排人员和防护物资,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由于多数组员未参与过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没有穿脱防护服的经验,我跟首批国家医疗队队员手把手指导组员穿脱防护服,一遍一遍检验口罩的密闭性,确保大家的工作安全。在工作中,由于缺氧和疲劳,我们节省说话的氧耗,用手势相互问候,相互鼓励。每一位组员都用自己最顽强的意志,坚持到下班,用专业和敬业守护每一条鲜活的生命。
在传染性最强的隔离病房,组员们践行着南丁格尔誓言。我最最亲爱的组员们,看着你们的坚韧和无私付出,我只想你们好好地工作,平平安安地回家。
作者: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6C病房护士长丁璐
连夜准备奔赴武汉 春天也在赶来的路上
2月7日,武汉
自疫情爆发以来,我每天打开新闻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今天的有没有好消息。看着北医三院的小伙伴一批批奔赴前线,我也在时刻准备着出征的号角。
这一天终于来了。2月6日下午,我还在密云欣赏北京的第二场雪,手机响起,命令来了,要求我迅速回北医三院集结,准备奔赴武汉。我心里有忐忑有不安,但是更多的是一腔热血。告别父母,来到医院与第三批队员们汇合,风驰电掣般3个小时,所有的支援物资准备完毕。科室领导和同事一直在鼓励我给我加油打气,同时帮我收拾行囊,让我安心奔赴前线。
2月7日上午,我们到达武汉。乔杰院长对我们说:“三院人从来就是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还没来得及整理行囊便投入到培训当中。明天还会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继续培训。我们都认真地听讲做笔记,生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多学一些防护知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负责。
我相信天寒地冻不会长久,春天正在赶来的路上。
作者: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护士张丽颖
领到一双比较大的鞋自己动手改造,容易穿脱
2月8日
今天主要是看一下新的病房、进病房的路线、熟悉医生工作站的使用,看了一下自己即将工作的地点,对工作量有个预判。下午主要是勤学苦练穿脱防护服,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自己连累大家,连累整个队伍。
去医院的路上和老潘聊了会儿,到了新环境、面临新疾病我俩心情差不多,都有点不安、担心,也怕干不好。两个中年油腻男不能让年轻人看轻啊,焦虑的时候应该更关注细节,想想怎么穿脱隔离衣,找点事儿干别瞎想,像我写写日记。沈宁老师亲自领我们去病房,介绍诊治经验,身为副院长的她也在问病史,前线真的缺人啊。
小组动员会上,我们组近20人,都带着口罩,竟然没认出多少人。为了大家能更好地防护,乔院长亲自动手给队员理发。我去领鞋晚了,领到一双比较大的,自己动手改造试了一下,舒适,容易穿脱。一下子来这么多人,能有一双鞋就不错了。
酒店很温馨,准备了元宵、电热毯。睡了,明天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房上班。
作者: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儿科医生刘慧强
原标题:国家赴湖北医疗队员日记:用手势相互鼓励,分组进病房减少装备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