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办“村超”文体“嘉年华”活动,云南临沧凤庆派出非遗代表团,和中山大学凤庆滇红茶队参与了活动,赢得了火爆流量。活动举办可谓是丰富多彩,在“村超”球场门口还举办特产文创一条街,来自云南省凤庆县的两个非遗项目参加展示。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王树理,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天翼对“村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
据了解,每个“超级星期六”,榕江县都会有侗族大歌、芦笙、民族舞蹈、摆王木鼓、少儿体操、齐跳多耶等民俗展演和加油助威活动。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这样评价说:“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是因为其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治理的一部分,成为当地乡村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规范活动。”
凤庆居住着22个少数民族,其中9个为世居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县区。彝族文化、俐侎文化、傣族文化、苗族文化、回族文化和香堂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织共荣,澜沧江、黑惠江、犀牛小江穿境而过,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江北“三道茶”别有韵味、苗族芦笙舞箐鸡摆尾惟妙惟肖,傣族泼水节热闹非凡,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风俗习惯、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浓厚的顺宁文化。
“‘滇红’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以它独特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中国著名红茶专家、机制茶之父、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在《滇红史略》中这样写到。滇红茶特点是“形美、色艳、香高、味浓”。凤庆境内的“锦秀茶尊”,位于小湾镇锦绣村香竹箐自然村,目前世界上最粗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距今已有3200多年历史。2014年,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滇红制作工艺有采青、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多项工艺。此项技艺在“村超”期间参加亮相。
参加亮相的还有凤庆苗族芦笙舞,2022年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苗族芦笙舞俗称“苗族打歌”,是流传在凤庆的苗族民间集体舞蹈,展现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历史迁徙和民族精神,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发展。
中山大学凤庆滇红茶队参加了此次“村超”比赛,凤庆县的文旅局长也来村超上当拉拉队,为自己的城市打Call。(许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