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图酱酒工作室发布的《2021-2022中国酱酒产业发展报告》分析,酱酒产业发展划分三阶段,2011-2021年是酱酒发展上半场,酱酒处于品类扩张期;2022-2027年是酱酒发展中场,即从品类扩张转向品牌竞争;而从2027年开始酱酒发展进入下半场,将进入头部品牌竞争时代。
黔途酒业处在酱酒产地核心区,自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酱香白酒的酿造、酱酒品质的深耕和酱酒文化的探索。凭借酱酒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黔途酒业构建了大型酿造基地,拥有1000余口窖池,形成了优质大曲坤沙年产能8000吨,存酒量达5万余吨的能力,已初步完成了工匠级酒庄的打造,这也使得黔途酒业顺利跻身茅台镇民营酒厂前列,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当下正值酱酒发展中场时期,品牌竞争已经开始,想要进入头部品牌竞争的下半场,现阶段的品牌打造是关键。在品牌打造上,黔途酒业坚持以质塑品,从“匠艺”与“匠人”两大方面塑造黔途酱酒高端品质。
茅台镇企业不少,但真正把生产质量做好的企业却不多。黔途品牌创始人刘成曾表示,以茅台镇为代表的仁怀产区,目前有酒类企业达3807户,但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65户,茅台镇茅酱香酒产业小、散、乱问题突出。小企业很难承受“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所带来的高昂时间成本、及时间成本导致的经济成本。同时许多大企业都是由外来大资本投资建设,《华夏酒报》记者陈振翔曾写道:“当资本风风火火来的时候,很多是想着如何赚钱,而不是如何酿酒。”这也就导致部分企业想着挣快钱,秉持匠心与技艺的观念几乎被抛弃,产品质量不见得好,资本离场时,给茅台镇留下的仅是一地鸡毛的乱象。
相比之下,黔途酒业不但遵循传统工艺,顺应天时,并采用陶坛按轮次、风格进行窖藏,反复勾调设计,使基酒轮次风格不断交流、融汇,形成黔途酒特有的风味,产品质量收获业内大量好评;同时,黔途酒业还拥有酿酒匠人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茅台镇第四代酱酒传承人刘成,具有新时代工匠之姿。
刘成是国家一级酿酒师、品酒师,茅台镇第四代酱酒传承人,贵州省第八届白酒评委,中国酿酒大师吕云怀的弟子。他一直坚守“笨”“小”“慢”的人生信念,笨,即是办法笨且无捷径;慢,即酱酒酿造需要一年,时间成本无法缩减;小,即说酱香酒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工业社会存在矛盾,并不能快速的带来利益。即使现在成为酱酒创业人,刘成仍然坚持每天早晨花一个小时,在基酒进库前进行分型品鉴。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刘成在2018年获得了贵州省首届“白酒工匠”的称号,而黔途酱酒也在他与团队的努力下,覆盖了北京、甘肃、湖南、福建、广州等地市场。
未来,黔途酒业将继续秉持匠心,持续酿造优质酱酒,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全国化,努力成为酱酒头部品牌。对此刘成表示:“只要我们坚持品质自信,找到优势点,集中力量发展优势,自然而然就会脱颖而出,走在前沿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