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委、县政府把筹建中江县老年大学列入县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民生实事,县民政局以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为目标,恪守“适老所需,健康益智,授老所宜,丰美生活”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校点结合 以校带点”的创新办学模式,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
阵地互通,打造优质办学场所
一是合理选址,资源共享。经过多次调研和综合考量,选定环境清幽、交通便捷的县委党校左侧闲置资产作为老年大学校址。并充分依托乡镇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闲置村办公室等社区(村)资源,拓宽老年教育事业覆盖面,帮助广大老年人在家门口圆“大学梦”。二是政企联合,区域共赢。与社会培训机构协商合作,签订教学点合作协议书并授牌,妥善解决学校教学场地紧缺问题。截至目前,已在中江县城区东、南、西、北分别布点,共设有16个教学点。三是层次完善,统筹推进。县委常委会任命校长,县政府县长为老年大学挂牌,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初步建成“县-乡镇-社区(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即1个本校、10个分校、60个教学点,逐年推进实施,致力形成“每个乡镇都有分校、全县村(社区)都有教学点”的区域特色。
精细管理,铸就出色办学队伍
一是行政有序,规范管理。将老年大学发展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统筹谋划,制定行政管理制度9个、工作制度9个、教学管理制度8个,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系统推进老年大学工作,实现“教、学、管”良性互动。二是德才兼备,优质教学。精心选聘退休教师、文化馆退休干部等担任老年大学教师,乡镇教学点就近从学校选取艺术类教师担任教学人员。同时,积极协调社会组织力量,聘请社会优秀文艺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迄今为止,学校已汇聚32位精英教师。三是评优表彰,良性互动。规范教学计划,教师明确教什么,学员知道学什么。做到课前有计划、课中有讲义、课后有反馈。制定优秀教师、优秀班长、优秀学员评选办法,做好评优表彰工作,并载入学校档案和大事记,激励每一位参与者为老年教育贡献更多力量。
积极开拓,广纳老年办学生源
一是拓展宣传,广泛招生。建立中江县老年大学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将招生简章和招生计划公布,提供可选择的专业班级以便报名。二是视频展示,扩大影响。聘请专业课老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成立志愿宣传队伍6支,将各专业班的教学活动以短视频、简讯等形式对外发布,让大家直观了解和感受课程魅力,选择报读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进而扩大学校影响面,提高公众对老年大学的认同感。三是部门协作,形式多样。与县总工会、县妇联、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和县老体协等多家社会组织紧密联系,常态化开展联谊活动,借助中江融媒体、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对外招生宣传。
以人为本,探索创新办学模式
一是多元课堂,满足需求。2014年以来,全县投入养老服务发展资金1.8亿元,从财政上为老年大学给予强力保障。打造多元课堂,其中第一课堂涵盖文化艺术、健康养生、实用技能等多个领域;第二课堂主要为户外活动、大型文艺展演及联谊活动;第三课堂主要进行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目前共参演各类社会公益演出26次。二是按需设教,提升品质。课程不断“上新”,根据城区学员文化素质高、爱好广泛、追求高雅的特点,开设有傣族舞、古典舞、口琴等10大类30个专业。根据乡镇村级学员文化水平较低、闲暇时间较多、爱好单一的特点,开设广场舞、歌唱、太极拳等课程,共计吸引老年人11000人次,不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三是分层开班,增强体验。设置基础班、提升班、高级班,专业课程每学期设32节或16节,分白天和晚上两个时段,学员可按自身情况与时间选择专业报名。灵活多样的开班形式,为学员带来了更好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创造了更加包容、普惠、友好的老年数字生活新图景。(陈小平)